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从1959年开始组建,目前学科带头人是汪道文教授。1970年开展冠心病监护, 1979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年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8年建立高血压病研究所,2001年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7年复评连续获得教育部重点学科称号,2006年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11年批准为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2年批准为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导管消融和植入器械)培训基地,2015年批准为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单位,2016年批准为胸痛中心示范中心、心脑血管疾病遗传和分子机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遗传咨询师培训授权机构。
本学科为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及教育部重点学科,包括6个普通病房(主院区4个、光谷和中法院区各1个)、重症监护病房(ccu)、7个导管室(主院区5个、光谷和中法院区各1个)、心功能室、心脏超声检查室及实验室六大部分组成。现有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脏康复等5个亚专科。实验室现位于中法新城院区科研大楼,占地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包括心血管病遗传与分子机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电生理实验室、基因诊断及遗传学研究技术平台、代谢组平台、生物样本库等多个部分。目前拥有高血压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本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医生18人,副高级职称医生19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11人。其中1人入选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3人入选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我科共有8位在国际/亚洲、中华(国)、湖北省、武汉市各学会任正职或副职。
本学科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主动脉夹层、暴发性心肌炎、心衰等)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各种急危重症和复杂疑难病症的诊治具有显著优势,并具备了世界先进的设备和领先的诊断治疗技术。近年来在暴发性心肌炎诊治、无射线心脏电生理、复杂冠脉及大血管介入、高血压诊治、基因诊断与基因分型指导个体化医疗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创新。
①冠心病及大血管疾病的防治及介入治疗学: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ptca支架植入术及二尖瓣球囊血管成形术等介入心脏手术水平居国内先进行列;开辟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建立了急诊pci24小时值班制,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赢得了时间,这在湖北省是第一家,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防治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面,学科形成了可以在发病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等任何时候进行介入治疗,尤其是能够急诊(在发病的急性期包括发病后24小时内、24小时后等)进行治疗,这在国内是第一家,从而打破了主动脉夹层在急性期不能手术的禁区,挽救了大量年轻的生命;对于一些复杂病人,创造性地使用杂交手术方法治疗部分夹层病人(即内外科同台手术完成治疗),主动脉夹层合并心肌梗死在完成主动脉支架植入同时完成pci;经皮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手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在华中地区率先开展。从而形成全国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心单位,同时辐射到全国大部分省市。
②心脏电生理学:包括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研究,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室速、房扑,起搏器治疗;房颤等心律失常成功率及安全性居国内先进行列;经食管心房调搏进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诊断、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测定是该科陆再英教授领导最早在国内开展的检查内容,目前在全国(包括地县市级医院)广泛使用;国内外首次报告β阻滞剂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国内率先开展无x线导航消融所有室上速和室速;科室在心律失常的基因诊断方面国内领先水平,并开展对外服务。学科特点是器质性和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
③分子诊断和基因分型与临床个体化医疗——转化医学,处于国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开展采用基因测序对cyp2c9,vkorc1和cyp4f2基因多态性分型指导华法令临床使用剂量的确定,有利于脑卒中的预防;cyp2c19基因多态性预报氯吡咯雷抵抗,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尤其是冠脉支架植入后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对于这类抵抗的病人采用提高剂量或者改变药物的不同凯发天生赢家的解决方案;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基因突变检测预报猝死。这项工作为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
④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居于国内领先的地位。每年高血压日均在武汉市同时开展2-4场高血压防治人群宣传教育;在难治性高血压病因诊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绩,在国内率先建立和开展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新诊断方法筛查(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0): 873-876),大大提高了诊断率和诊断水平,并将经验向全国推广;肾动脉消融去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手术在全国处领先水平,经桡动脉并采用ensite系统行电场三维导航下的一项消融技术;利用基因诊断技术诊断单基因遗传高血压,并开展基因多态性诊断指导的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建立了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检测方法,包括检测血浆和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变肾上腺素、变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证明变肾上腺素、变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对于诊断嗜铬细胞瘤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在临床已推广使用。
⑤重症心肌炎治疗方面,处于国内一流水平。重症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和全身器官功能衰竭病人采用iabp、呼吸机、crrt、药物治疗等,使大量重症病人完全康复。该科提出的暴发性心肌炎综合救治方案在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托撰写“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救治中国专家共识”,这是国际上首个暴发性心肌炎诊治专家共识。
⑥绿色通道:本学科在湖北省最早(2006年)开辟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绿色通道),并且成为常规,实现了院前院内患者救治的无缝对接,有效地降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而且优化了患者的诊疗流程、降低了成本,并与周边基层医院建立急性胸痛救治网络协作,推动了华中地区急性胸痛救治网络的建设。
由该科陆再英教授主持编写了五年制《内科学》教材第五、第六、第七版,为国家医学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陆再英教授还主持编写《英汉医学词汇》第二版,马业新教授、汪道文教授及曾和松教授也分别主编了《心血管病诊疗指南》第二版、第三版,指导医生临床工作。
心血管内科目前主院区包括心内科三个病区及重症监护病房(ccu)、心导管室、心功能检查室、心脏超声室及高血压研究所(含基因治疗中心及实验室、遗传学平台)五个部分组成,编制床位数104张(实际开放床位133张),拥有大型医疗设备价值7,000余万元。光谷院区和中法院区分别也有心血管内科病房一个病区(编制床位40张)和心功能室。
主院区实验室占地680平方米,分为临床实验室和基础实验室,包括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因诊断及遗传学研究技术平台、临床分子检验室和细胞电生理研究室。装备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总价值达4,000余万元, 先进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设备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完善的平台。实验室满负荷工作,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25-30篇。主院区心功能室占地800平方米,含心电图、长程心电图、运动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倾斜试验、体外反搏等诊断,并建立了强大的心电图传输网络,为全院所有科室心电图报告服务。
心血管内科先后获得国家级项目80余项,总经费超过4500万。据不完全统计,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及源期刊杂志上,包括在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jacc,ann neurol, cancer res等杂志发表 sci论文共28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超过17。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批准14项(包括1项美国专利)。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科学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